文化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10-10 08:18:10
分享至: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为儒家“四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它篇幅不大、内涵深刻,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所以宋儒从《礼记》中将其抽出,独立成书,并置于“四书”之首。

  《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商汤沐浴的盘子上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文,沐浴能洗去身体的污垢,焕然一新,引申到道德上,人心中的恶念要及时洗去,去恶存善,不断自我更新,如果今天可以做到自我更新,那么每天都能做到自我更新。君子修德,不仅要自我更新,而且要以自己为表率,促使他人更新。君子修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接近善的境界。《大学》中所说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恰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所诠释的,意思是“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商朝末年,周以“蕞尔小邦”取代了“大邑商”,周人充分吸取商人治国的经验教训,锐意革新,使周朝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呈现出新面貌,与商人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有明显区别。商人重巫崇鬼,周人重德尚礼,商人遇事必问卜于神,而周人则将视野从彼岸转向此岸,并落在道德上,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政治哲学。商周两代的青铜文明独步天下,但其中也有明显区别,商朝青铜器中酒器占有很大比重,而周朝青铜器则更多通过确立身份与秩序彰显礼制内涵。周朝的维新,是对商朝文化的扬弃,并不是全盘否定。考古发现在周人崛起之地的周原遗址中,商人因为掌握先进的制造技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力量,有学者认为“商人是西周时期周原手工业作坊的管理层或核心技术层的主要人群”。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科技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水稻栽培、茶树栽培、养蚕缫丝技术均起源于中国而传播到全世界。中国人首创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全球。中国人发明马镫,对骑兵作战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古代创新智慧的重要体现。

  在十一世纪前,雕版印刷术已经广为使用,有赖于此,书籍得以低成本地大量复制,知识与文明得以广泛传播。但雕版印刷术也有一些不便之处,如消耗大量木材,一旦刻版时出现错误不易修改,书籍印刷后雕版就没有用了,无法重复利用,而存储雕版要占用大量空间。北宋布衣毕昇对传统印刷技术进行革新,发明了胶泥活字,排版印书。活字印刷术显著提高了印刷效率,《梦溪笔谈》称这项技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深植中华民族的基因中,中国人在技术、制度、思想上的创新成果,不仅使国人受益,也造福全世界。 (罗慕赫)


  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伟大政党。党的百余年历史,是不懈奋斗史,也是开拓创新史。

  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黑暗中寻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的束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开拓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乘着革命的东风,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

  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改革开放书写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创新,如星火燎原、如春水破冰。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沿海到内陆,小岗探路、深圳试水、浦东闯关、前海开发……改革开放的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大胆地试、大胆地创”的不断开拓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创新。

  时光流转中,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奇迹,凝结着一个政党对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从没路的地方蹚出路来,从遍布荆棘的地方辟出路来,我们党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历史长河奔流向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创新成果丰硕——

  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制度创新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蛟龙入海”,重大创新成果接连不断,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开辟新赛道,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文化创新精彩纷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文明之光点亮群众生活,引领时代风尚。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智慧,“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的信念,“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追求……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基因的创新精神,形塑着当代中国的崭新面貌。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探索创新之路,“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创新,势必遇风雨、荆棘、险滩、激流。唯有认准了方向,砥砺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方能迎风破浪向前进,开辟出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这也正是中国一路走来的模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2025-10-10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为儒家“四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它篇幅不大、内涵深刻,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所以宋儒从《礼记》中将其抽出,独立成书,并置于“四书”之首。

  《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商汤沐浴的盘子上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文,沐浴能洗去身体的污垢,焕然一新,引申到道德上,人心中的恶念要及时洗去,去恶存善,不断自我更新,如果今天可以做到自我更新,那么每天都能做到自我更新。君子修德,不仅要自我更新,而且要以自己为表率,促使他人更新。君子修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接近善的境界。《大学》中所说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恰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所诠释的,意思是“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商朝末年,周以“蕞尔小邦”取代了“大邑商”,周人充分吸取商人治国的经验教训,锐意革新,使周朝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呈现出新面貌,与商人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有明显区别。商人重巫崇鬼,周人重德尚礼,商人遇事必问卜于神,而周人则将视野从彼岸转向此岸,并落在道德上,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政治哲学。商周两代的青铜文明独步天下,但其中也有明显区别,商朝青铜器中酒器占有很大比重,而周朝青铜器则更多通过确立身份与秩序彰显礼制内涵。周朝的维新,是对商朝文化的扬弃,并不是全盘否定。考古发现在周人崛起之地的周原遗址中,商人因为掌握先进的制造技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力量,有学者认为“商人是西周时期周原手工业作坊的管理层或核心技术层的主要人群”。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科技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水稻栽培、茶树栽培、养蚕缫丝技术均起源于中国而传播到全世界。中国人首创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全球。中国人发明马镫,对骑兵作战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古代创新智慧的重要体现。

  在十一世纪前,雕版印刷术已经广为使用,有赖于此,书籍得以低成本地大量复制,知识与文明得以广泛传播。但雕版印刷术也有一些不便之处,如消耗大量木材,一旦刻版时出现错误不易修改,书籍印刷后雕版就没有用了,无法重复利用,而存储雕版要占用大量空间。北宋布衣毕昇对传统印刷技术进行革新,发明了胶泥活字,排版印书。活字印刷术显著提高了印刷效率,《梦溪笔谈》称这项技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深植中华民族的基因中,中国人在技术、制度、思想上的创新成果,不仅使国人受益,也造福全世界。 (罗慕赫)


  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伟大政党。党的百余年历史,是不懈奋斗史,也是开拓创新史。

  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黑暗中寻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的束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开拓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乘着革命的东风,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

  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改革开放书写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创新,如星火燎原、如春水破冰。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沿海到内陆,小岗探路、深圳试水、浦东闯关、前海开发……改革开放的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大胆地试、大胆地创”的不断开拓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创新。

  时光流转中,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奇迹,凝结着一个政党对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从没路的地方蹚出路来,从遍布荆棘的地方辟出路来,我们党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历史长河奔流向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创新成果丰硕——

  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制度创新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蛟龙入海”,重大创新成果接连不断,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开辟新赛道,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文化创新精彩纷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文明之光点亮群众生活,引领时代风尚。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智慧,“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的信念,“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追求……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基因的创新精神,形塑着当代中国的崭新面貌。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探索创新之路,“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创新,势必遇风雨、荆棘、险滩、激流。唯有认准了方向,砥砺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方能迎风破浪向前进,开辟出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这也正是中国一路走来的模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